书书屋 - 言情小说 - 古代农家日常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718

分卷阅读718

    地,收割完之后直接称重,让吴尚书带来的下属记录下来。

吴尚书是精于农事的,他把上、中、下田各抽了两块,还把犄角旮旯的田地也抽了两块,将它们各自的亩产一一记录,这叫抽样,以便做统计之用。

这么多亩田地,他本来以为需得两三天才能收割完的,却不想因为杜锦宁抽调的壮丁给力,一早一晚各两个时辰就做完了。许多时间还浪费在了走路上。

“大丰收啊。”看着下属本子上的记录数据,吴尚书感慨万分,看向杜锦宁的目光越发复杂。

一般宋代的水稻亩产都在两石左右,可杜锦宁种这早稻,就算是下等田都接近三石,上等田更是高达四石,一季就实现了亩产翻番。

如果加上晚稻的产量,一亩田地那岂不是要比往年单季稻时翻上三番的粮食产量?

三番啊,这是什么概念?这能让多少人吃饱饭了啊!

吴尚书想想就觉得激动不已,热血沸腾。

☆、第七百四十七章不满意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主子,就有什么样的下属。

赵晤一心为国,与赵晤一道深深为这个大宋殚精竭虑的吏部尚书齐伯昆也是这样的人。所以自打赵晤登基之后,他们商量着通过各种手段提拔或扶持起来的官员,无不都是人品正直、一心为公的人。

吴尚书便是如此。

如果换作别人,或许已在考虑着从双季稻这一巨大功劳里分一杯羹了,再不济也要把杜锦宁笼络到自己的阵营中去,为自己所用。

吴尚书却是没这样想。为这样的亩产激动万分之余,他便思索着如何给杜锦宁请功,以便于她能为大宋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未来。

杜锦宁却对这样的亩产不甚满意。

要知道,在杂交水稻还未出现的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就有400公斤左右。从1976年开始,杂交水稻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稻平均亩增产20%左右。2000年,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亩产700公斤;2004年,第二期亩产800公斤。到她穿越的2017年,采取一年两季种植,一般较好的土壤和气体条件下亩产一吨粮食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这指的是一季晚稻的亩产。

而按着宋代一石相当于现代的九十七公斤换算,经过她精心指导、宋庄头他们精心护理的上等田,最高亩产也不过才四百公斤不到,这还有稻田养鱼增加亩产10%的加成,否则就更少。

这样的亩产,远远低于她的心理预期。

问题出在肥料和农药上。

虽说后世人对于化肥农药没什么好印象,总觉得不施化肥农药的绿色食品才是最健康的。但不可否认,化肥农药是农业种植增产增收的有力保障。

因为再肥的田地也经不起年年一年两季的植物索取,种上几年就沦为贫瘠土地;另外土壤中的常量营养元素氮、磷、钾通常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需要施用含氮、磷、钾的化肥来补足。

同时,农田里的粮食一旦生病或是有了虫灾,基本上这田地就没什么出产了,一年的辛苦化为乌有,农民就会陷入贫困的恶循环之中。

而杜锦宁前世虽然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在兴趣使然的情况下,可以记住,记住做豆腐的方法,对与专业相关的茶叶种植与制作、园林种植与设计都有所涉猎,但她却不是一个化学家和物理学家。虽说给她时间,以她高中和大学里所学的化学和物理知识,也能捣鼓出化肥和农药来,但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撇开她跟齐慕远的感情不谈,女扮男装这灭门大罪就像悬挂在头顶、随时掉落的刀一样,让她不能安心地做这项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

请恕她自私,她没有为古代百姓抛头颅洒热血、为他们随时献出自己和母亲生命的觉悟。

把杂交水稻研究出来,就已是她能做的极限了。

不过,这不防碍她给工部的官员一个研究的方向。

她皱着眉头,对吴尚书道:“我觉得,亩产还能再提高些,如果肥料施放得当的话。”

她这副对结果不满意的表情,对吴尚书的刺激很大。

这样的亩产,杜锦宁竟然还不满意?这种时候,他不是洋洋得意,而是在思索着如何再提高产量?

吴尚书只觉得内心深处受到了难以言状的冲击与洗礼。

他连忙敛了敛心神,问道:“杜大人何出此言?可是有什么心得?”

杜锦宁点点头:“照我多年种植物花卉的经验,我发现不同的植物,对肥料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而且它生长的不同时期,需要的肥料也不一样。如果能够研究出这个规律,针对性地施肥,粮食产量必然能再增长一大截。”

她看向吴尚书,十分恳切地道:“吴尚书,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您能不能在工部专门设一个部门,招几个在这方面有天赋的人来做这个事?我一个人精力有限,研究稻种就占用了所有时间,分身乏术。”

虽然这事需要禀报赵晤后才能定,但吴尚书还是给了杜锦宁一个肯定的回答:“设一个部门没问题,招几个人也没问题。不过你既然有了这样的思路,能不能带他们一带,给他们指个方向?”

“这没问题。”

就算吴尚书不说,到时候机构成立的时候,她也是要提出这一点的。毕竟有她做指导,那些人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几十上百年才出成果的一项课题,在她的指引下,没准几年就能有成效。

吴尚书看看她,又试探着问道:“让他们到这里来给你带着?”

生怕杜锦宁拒绝,他忙又补充道:“不占用你时间,你只需要告诉他们要做什么,让他们做就是,不需要你亲自动手。”

杜锦宁要是个男人,下决心要做这件事,自然不会拒绝吴尚书的提议。

但她身上有太多的秘密,不希望太多人聚拢在她身边——陆九渊他们虽然也在这儿,但只要她表示不便打扰,他们绝对不会上门来打扰她。而且他们相处多年,彼此的人品都信得过。

可那些朝庭官员可就不一样了,年纪都比她大,资历深,一个两个都是大爷。再者,谁知道这其中是不是有一些包藏祸心的人呢?

她立刻摇头道:“这倒不必。他们都是工部官员,精通农事;我一个润州同知,如何能指导得了他们?到时候你成立部门,也不必把我的名字写进去,我真分不出太多精力去干别的。要是他们研究出成果,我出力又不多,偏论工行赏的时候又不好绕开我,到时候倒是让皇上为难,您说是不是?所以还不如一开始我就不进入这个团队。”

她笑道:“吴尚书您放心,我也期望他们能研究出好的肥料出来,让我的亩产能更进